第(2/3)页 但众人想破头脑,都不知道这种火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,为什么能够轻而易举地自燃? 众人并不了解。 火柴这种东西,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。 北宋人陶谷的《清异录》说:“夜有急,苦于作灯之缓。有智者,批杉条染硫磺,置之待用,一与火遇,得焰穗然。既神之,呼引光奴。今遂有货者,易名火寸。” 到了南宋时期,杭州的大小街道上,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。 陶宗仪《辍耕录》载:“杭人削松木为小片,其薄如纸,鎔磺涂木片顶分许,名曰发烛,又曰焠儿。盖以发火及代烛也。” 只是到了清朝之后,这些东西也不知怎么地都不见了,更没有人贩卖这样的东西。 或许因为硫磺被严格管控。 而在宜兰科学院,郑轩推行了新的研究制度,比如课题组。 也就是将军部所需要的东西,性能参数,设一个研究的方向,之后再让这些学者科学家组织成公关的研究小组,专门负责这类东西的研发。 这在后世可是被广泛运用于国家研究各种领域技术的方面。 比如航空器材各种门类的研究,都需要各式各样的课题组进行攻关。 但如今这个时期,郑轩设立课题组,就是为了攻关这些基础的东西,比如能够快速引燃的火柴。 张道士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,于是选择了这一个,然后结合古代各种关于火柴的记载,在使用上能够提取出来的红磷。 经过半年的时间,他成功地搞出了火柴。 这种火柴不再是古代的那种,需要高温将其引燃。而是简单带有细沙的粗纸摩擦,就能将其引燃。 噶玛兰有了这项技术之后,就开始设立厂房,再经过半年的研究制造,才实现安全地量产。 因为火柴生产容易引发火灾,那些原材料都是易燃的化学物品。 比如红磷,硫磺,还有一些氧化剂硫化铁,许多都是炸药的原材料,弄不好容易发生爆炸。 这种火柴在军队可是大受欢迎,毕竟行军打仗在野外,时间就是金钱,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做饭,花费时间多。 而有了火柴之后,每一班每一排,都能为快速地准备伙食,如此一来辎重队伍就能少了许多。 此时酒楼的众人。 看到这样的一个玩意,内心默默地将火柴这种东西记下来。 等散会之后,就跑到集市上,只见许多贩卖噶玛兰工坊生产东西的店家,都露出了一丝无奈的表情:“不好意思,这位客官,火柴早已卖光。” “大约需要多久?” “估计也得一个多月之后。” “为何需要如此久?” 第(2/3)页